2005/06/09 | 目睹百度贴吧教育评述之现状
类别(心情) | 评论(2) | 阅读(307) | 发表于 16:13
偶然的机会才知道百度有一个贴吧,发现分类齐全,速度奇快;到教育教师吧看看,奇人异事不少,教师吧,教育吧学生攻击、漫骂教师帖子不再少数,
1、张周阳:据说是百度初中物理吧http://post.baidu.com/f?kw=%BD%CC%CA%A6创始人,,他的个人资料中赫然写着:伟大的日本我永远爱你
中国政府台夸大其词
咬住不放
长大我要入日本国籍
日本人爱干净
还有唱那首歌的不要脸的!
中国人素质怎么这么低?
我是日本人!!!!!
2、教师吧,教育吧,学生攻击漫骂,不在少数
1 在刘工昌老师在中国青年报发表《当老师还有什么意思》讲话五周年来

中国青年报:
当中国发生大事的时候有始终有你在身边;当人多的时候,最愿听到的首先是你大胆的声音。
刘工昌:
祝愿刘老身体安康,万寿无疆。
1当老师还有什么意思
中国青年报 2000-12-04 江苏常熟市冶塘中学 刘工昌
编辑同志:
你们好! ]
我是一个老师,今天给你们写信,不是要诉说什么委屈,只是想让你们多了解点教师的实际情况。
长期以来,教师总是被人为地赋予太多的社会意义,几乎已成了某种特定的社会符号。人们关注教师,也只是从精神上把他们抬到一个无法企及的高度,再从物质上居高临下给予象征性的施舍。说句良心话,教师的物质条件不像媒体宣传得那样差,至少比一般工人还强点,但教师的精神生活却远远不能够像人们想象中的那样高尚。教师也是人,作为普通人的教师,他们生存环境的恶劣是社会上大多数人所无法想象的,有时恶劣到令人难以忍受。所以现在有媒体说教师一半以上有心理疾病,人们大惊小怪,其实只要你真正在中小学当几年教师,你就会知道,心理上不得病那才真叫怪呢。
一个初二的学生特皮,打架滋事,甚至偷看女同学小便。班主任多次找他谈话没有效果,前几天他甚至拿起带子弹的玩具枪把别的同学伤得不轻。女班主任气坏了,当场在教室里打了他一下。他的爸妈立刻带了一堆人到学校来闹,扬言孩子要留家观察,出什么事要找班主任算账,还说了一大堆难听的话。女班主任气得眼泪汪汪,大家也都叹息这么搞下去当老师还有什么意思。
现在很多媒体都热衷于搞这方面的新闻,有时明明是老师学生间的一点小事,也硬要上纲上线,弄出个大轰动来。很多管教育的官员,也主要把不出事当做一个学校或自己的政绩来衡量。老师体罚学生,似乎没什么可说的,千错万错总是老师的错,可很多人也不想想,老师为什么要体罚学生,当一个老师不得不用体罚来对付学生时,他(她)愿意吗?
我们首先要搞清老师这样做是对谁负责。现在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与老师的关系是合同文本式的,校长与老师之间形成了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说白了,老师这碗饭是校长给的,他给吃你才有的吃,老师一定意义上也是为老板打工。而校长衡量一个老师称职与否的主要依据就是成绩,所以一个老师为了保住饭碗,为了博得家长校长的欢心,就不得不狠抓成绩。同时,学生的精力是有限的,过多的压力无形中加深了学生对老师的畏惧或逆反心理,导致学生与老师间很难沟通。所谓“不让学生讨厌的老师不是好老师”,大概就是指这个。最苦的还是老师,夹在领导和学生之间,两头难做人。
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承认,长期以来我们过分夸大了老师对学生的能动感化作用。就目前情势看,老师与学生之间实际上已是一种职业关系,老师为了眼下的生计觉得该教给学生点什么,学生为了将来的生计觉得需要学点什么。老师与学生的接触,往往局限于课堂公开场合的职业性知识灌输,平均一天下来每个老师也就几个小时。通常说来,老师与学生之间是不存在什么真正的知心与不知心的。老师们不可能、现在的条件也不允许,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就学习以外的某些东西与学生进行交流,更谈不上“爱”和奉献。我不否认的确有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来爱的老师,但就现在的形势而言,要求老师都来对学生奉献,我觉得不仅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公平的。每个老师也都是普通人,他们也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爱人孩子,凭什么要求我们对学生都来奉献呢?
实际上,真正能对学生心性产生决定性影响的还是家长。特别是学生到了中学,更要家长格外注意。可现在有的人有了点钱或是有了点权就不得了,孩子娇惯得不行,有的学生根本不像个学生,成绩好不好不说,还跑到学校存心惹是生非,屡教不改,牛得不得了,有时甚至让老师下不来台。出了问题,家长怪学校,校长怪老师,媒体更是不遗余力地揭露老师。

  更可笑的是,有些长期脱离教学实践的理论家们,还在那儿一味鼓吹“爱”、“素质教育”。尊敬的先生,我只想问一句,当你上课时,你的学生故意和你唱对台戏,让你的课上不下去怎么办?你让他站起来他不起来,让他出去他不出去,让他讲原因他理都不理你,实在气不过打他一下他还要上诉告你,你怎么办?请设身处地为一线教师想想吧。



作者: 221.193.221.* 2005-6-9 13:50   回复此发言

--------------------------------------------------------------------------------

2 在刘工昌老师在中国青年报发表《当老师还有什么意思》讲话五周年来

 
2刘工昌老师再说实话
江苏常熟市冶塘中学 刘工昌 目前教育就是“家长拼钱,学校拼名气,教师拼力气”
编辑同志:
我就是那个给你们写《当老师还有什么意思》(12月4日“青年话题”版)的刘工昌。文章发表之后有这么多人关注,倒是我没料到的。无论赞成还是反对,毕竟是人家的权利,我没的说。还有很多老师老远打电话来谈他们的感想,讲他们那儿的情况,比如今天一位广西(或是广东,电话里地址没听清)老师就讲了他们那儿拖欠老师工资的情况。大家都说得很诚恳。有些事不是我们能改变的,只愿大家好好地过下去。
贵报将我的文章登出来后,在我这儿却引起了一桩不小的麻烦。事件就是我文章中所引的那个例子,那孩子的家长这几天几乎天天来学校,还告到了教委,说我败坏了他们儿子的名誉,扬言要我到报上“向全国人民道歉”,否则……更难听的话就不说了。
这里我要说一下,所引那桩事中错了一个字,就是“看女生小便”应为“看男生小便”。具体事件是这样的:那孩子唆使一伙伴要看另一小孩小便,那小孩见他们来看就不小便了,他便“挑起”(班主任语)两孩子打起架来。本来我在文章中根本没提孩子姓名,现在他们却一口咬定说的是他们孩子,并且还说什么性质严重,要怎样怎样。
当然我并不怕,我没做错什么。我给您说这些,只是顺便把那事说清楚。
我还是要说。我既然做上了教师这一行,就要对我从事的教育工作说一下。我说得很多,不是像有些人所说的厌恶这行业,恰恰相反,正因为我深深地爱着这一行,才不会对在种种谎言和大话重压下的老师、家长还有那帮可怜的孩子们的呻吟熟视无睹。我觉得我说的是许多和我一样的人想说的话。我同样相信,人们会理解的。
教育是实打实的东西,光讲些大道理是没有用的。照我的看法,教育目前无非是让一个个孩子更好地长大成熟,学点有用的东西。
首先从家长一方来说,所谓教育主要是拚钱。一个孩子从学前班开始,到大学毕业,究竟要多少钱,就不用我算了。因此在很多家长看来,自己出钱把孩子寄养到学校,而学校老师能生活就是因为有这些家长在养着他们,所以学校没理由对自己的孩子不好。而在家长眼中,学校对孩子真好,无非是让孩子考个好点的大学,至于什么素质教育之类,在他们看来,不过是学校换着法子要钱的一种手段。至于孩子,主要任务是考大学,其他能包的都包下来,能满足的也尽量满足。有的家长为了孩子能读个好点的学校,真的只差砸锅卖铁了。
从学校来说,教育则是拚名气。学校生存的基础在于学生。随着体制进一步放开,争夺生源就成了各校的重中之重。有的市里中学初一就已开始在乡下招生。高中生源的争夺更呈白热化。生源实际上就是财源。因为小学初中毕竟还属义务教育,不能滥收费,到了高中收费则已基本放开,一个正式考取的高中生学费有时也得几千元。以我熟悉的一个县为例,一共有七所省重点中学、一所正在申报的全国重点中学、一所市重点中学、一所外国语学校,而除了“重点”外,竟没了普通高级中学。每所“省中”又设所谓的重点班,另外“国中”、“市中”则设分校,所设班级更是大规模膨胀。上面说是优化组合,但实际上更像是教育资源的一次重新洗牌,富者更富,穷者更穷。一方面一些“名校”名利双收,另一方面很多普通学校则在惨淡经营。 对教师而言,教育则是拚力气。我把教师与学校分开,是因为在今天的学校,教师已根本不算什么人物,教师所能做的,只能是尽力保住自己的饭碗。当然,“名校”能吸引学生,最终还得靠能保证学生考好的“名师”。在中学,一个“名师”常常扮演着很尴尬的角色。假如你真是按理想中的“名师”样式对学生施以宽松教学、自由思考,那么你可能“名师”没当成,饭碗却没了。很简单,假如五个老师中仅你一个采取这种方式而其他四个不,那你在这一课对学生的宽松到一下课就已不存在,导致的结果只能是学生利用你的宽松完成其他不宽松的课程,你教的这一科的考试成绩当然可想而知。还有一点要说的是,在中学,学生并不像有些人所想象的是一块璞玉等着你去雕琢,在他们成长的同时,人类的各种顽劣本性也在不断随年龄增长而滋长,欺软怕硬是人的本性。也就是说,在很多情况下,你所施与的宽厚仁爱不仅不被领情,反而还被视为一种不负责任或是没水平的表现,因为他们觉得你教的东西不用考,你这个老师还算什么老师?所以一个老师要想呆下去,除了给学生发放大量的作业、讲评大量的试卷、花大量的时间外,你还能做什么?你应该明白,你所从事的实际上是一种纯体力劳动。能否成为“名师”,更多地是看你愿不愿耗费与之相应的体力。



作者: 221.193.221.* 2005-6-9 13:50   回复此发言

--------------------------------------------------------------------------------

3 在刘工昌老师在中国青年报发表《当老师还有什么意思》讲话五周年来
最后说到社会,当然不能不提高考独木桥。到今天它几乎已成了千夫所指,尽管所有参加过高考的人都明白,高考其实就是块敲门砖,敲开了门就扔,但若没有了它,闯进大学校门的就恐怕不是素质,而是权力和金钱簇拥下的腐败了。很显然,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高考是会存在的。而只要高考在,学校就要抓升学率,老师就得想法让自己的学生考上大学。换句话说,现在家长不惜一切代价供孩子读,老师想尽办法逼孩子读,学校一门心思诱孩子读,社会却只能无可奈何地架设独木桥供孩子走。分开来看,每个层面都是畸形的,但凑合在一起却变得异常地正常了。大家在一种彼此心照不宣中做着自己的事,谁都认为自己做的是该做的事,谁都没有错。
面对着心力交瘁的家长和老师,我们实在没有理由责怪,同样不应责怪的还包括那些领导和决策者,可是我们不能不为我们的孩子着想。他们才是真正的无辜者。我们的教育,不管它以前曾带给我们多少荣耀,但现在到了该真正审视它的时候了。
我本小人物,根本无力充当什么代言人,更无意与社会作对,我只想以我有限的经历告诉人们,我们所热爱的一切,距离我们还是多么的遥远。我所说的未必是真理,但确是实情。
3挺住,孩子
刘工昌  
去年10月11日夜,江苏省启东中学一名18岁的高三学生怀揣一本英语书跳楼自杀身亡。据事后调查,在出事前他们学校曾组织过一次测试,该同学在班上列倒数第三名,被告知肯定考不上重点大学。而一向刻苦的他在绝望中选择了自杀。
与此前发生的大多数类似事件一样,在确定了学校班主任都没有明显的责任后,人们自然把目光移向了应试教育体制。
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教育已被烙上了数字量化的痕迹。传统惯性的社会舆论迫使主管教育的官员只能找分管的校长要教学质量,家长找学校要升学率,学校找老师要成绩,老师只能逼迫学生考高分。四位一体下的学生根本没什么真正的选择,只能被动地接受似乎生来就注定该接受的一切。在这样的环境下,尽管有些学校不断翻弄些花样,把自己贴上各种实用的标签,比如所谓的素质教育。但明眼人一眼就看出这不过是为兜售自己炫弄的一点噱头。关于素质教育,人们已说了许多,可时至今日,落实到学生头上的仍是一种不折不扣的强行记忆。很显然,对此许多人很清楚,但都是无能为力的。
当这种已丧失理性的教育以失去控制之势开始无休止地蔓延时,最终受伤害的只能是孩子。一次次的考试就像一根根的铁锤冰冷地敲打着孩子稚嫩的神经,一次次残酷的排名无情地考验着孩子的心理承受底限。他们没有选择,只能默默接受,并且从这种钟摆式的单调中获取某种乐趣。这似乎从另一个层面暗合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教育的定义———学会生存。生存前提是适应,学会适应,适者才能生存。所以一个真正把中国的教育“弄明白”了的人,在社会上无一不是如鱼得水的。这也许是目前已成众矢之的的中国式教育所存在的真正意义。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伴随着日益升温的应试教育模式,现行的教育也为我们培养了另外一个人数众多的群体,这就是我们通常所称的教育中的“另类”,那些在学校不怎么听话让老师头疼的孩子。在一个特别崇尚成绩的圈子里,他们总是承受着家长的责骂、同学的鄙夷、老师的冷眼。一次次被叫到办公室的“神经轰炸”促使他们处之泰然,无形中这使他们获得了极为过硬的心理素质,踏上社会后能从容应对许多风险和挫折。
这使得我们的学校教育似乎正在扮演着一个非常尴尬的角色。很多时候,似乎你把学校教的那一套丢弃得越彻底,你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另一方面,这种千夫所指的教育模式似乎又不自觉地为它的受教育对象积累着生活的“本钱”,很多时候你只要回过头想想,连受教育这样的生活都熬过来了,还有什么不能克服的?
可是我们无论如何不能接受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离我们而去。对一个个体来说,脆弱似乎总是和不幸连在一起。但当这个社会的所有成员都变得强硬时,世界又将会怎样呢……行文至此,我只想向我的学生们、所有的孩子们说一句:挺住,孩子。




作者: 221.193.221.* 2005-6-9 13:50   回复此发言

--------------------------------------------------------------------------------

4 回复:在刘工昌老师在中国青年报发表《当老师还有什么意思》讲话五
老师就是神,在他(她)们的眼中,没有杂碎,没有罪犯,有的话只能怪老师不会教
法官的眼中,有善人,有恶人,犯罪就要伏法!
教师、法官的工作对象就在于年龄的不同!
十八岁之前,孩子们都是天使!

五年前,正值教育狂刮减负之风,我们区一位小学教师放学后布置了家庭作业,据说孩子的家长捅了上去,结果,教师免去工职,校长撤职!这是事实!


作者: fphy 2005-6-9 15:54   回复此发言

0

评论Comments

日志分类
首页[214]
心情[56]
教学反思[53]
电脑[15]
课件教程[4]
读书诠记[7]
物理教学[9]
教师教育[13]
备忘[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