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4/18 | 学 会 “坐” 首 席
类别(教学反思) | 评论(0) | 阅读(46) | 发表于 16:47
我们中国的老师,向来都有“坐”首席的传统,在虚位上,一向被认为与天、地、君、亲齐名。可以这样说,“坐”首席的经验有几千年。不但“坐”得牢,而且“坐”出了一套经验。 今天,我们仍然“坐”的是首席,但今天我们在“坐”首席的时候,却有两种表现: 打骂式首席。这类首席,是传统的,老师是高高在上的支配者,领导者;学生呢?则是实实在在的被支配的对象,是被领导的。课堂上的“一言堂”是其典型表现。 戴高帽式首席。这类首席,是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一味地以表扬、肯定学生为基本特征。课堂上,只要学生敢于举手发言,不管正确与否,都来个“很好”、“很聪明”的肯定,帽子满天飞。 这是当前我们课堂上的两个极端。前一种,基本上是传统思想的延续,把学生看作绝对的受教育者,绝对的被支配者,可以任我打来任我骂。但这一类首席,目前正在遭到批判,也正在退出大多数学校的历史舞台。 带有危险性的是第二类,在实施新课程的时候,一些老师只看到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充分地尊重学生,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却没有看到自己的作用,看到自己在教学中的组织与引导作用,导致连学生的错误也给予了肯定。这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老师要“坐”好首席,在当前,就必须“学会”,重要的是: 调整好心态。我们刚刚从传统中走来,在我们身上,还有不少传统的东西。在我们看待学生的时候,有时会不由自主的把自己看得高于学生,把自己作为“救世主”式的,好象学生什么都不懂,好象一刻也离不开老师似的,容易牵着学生走。在接触了新课程之后,又容易在没有经验、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在某些场合(指公开课、公开场合),作秀式的,给学生一点面子,让学生充分的打开金口银牙,从而给予表扬,给予肯定。 所以,在当前,老师特别应该反思自己,放下架子,走“进”学生,而不仅仅是走“近”学生,保持与学生的零距离接触。在人格上,把他们看得和自己一样,需要尊重;在学习上,把他们看作自己的一部分,是平等学习的合作伙伴。 学生的发展,离不开老师;老师的发展,也离不开学生。这是目前我们应该有的精神底子。 提高素养。老师的素养是能否“坐”好首席的关键。我们习惯于应试教育的那一套,习惯于传统的老师说了算,在突然来临的角色的新转变时,我们中的一些人还不太适应,还“坐”不贯,这并不奇怪,这也是人之常情。只要我们努力,就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素养包括很多方面,这里只提教学能力。目前,出现在课堂上的一味肯定的倾向,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面对学生的回答,不知怎样引导,掌握不了“度”。这样,就必须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善于学习,善于揣摩。向同事求教,向同行学习,以他人的实践为榜样,从他人的实践中发现“金子”,看到闪光点。目前,各类教育教学杂志上都刊登了大量的“实录”与“案例”,可供我们揣摩与参考。只要我们勤于学习,善于钻研,勇于实践,就一定能有所收获。 对于每一位老师而言,缺少的不是“金子”,而是勤勉,是学习的勇气,实践的勇气。 做“有心人”。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要做“坐”首席的“有心人”。这是思想问题,是责任感的问题。作为新时代的老师,我们都应该有这种责任和义务。我们应该明确意识到:做好“平等中的首席”,不仅是责任,也是我们为培养一代新人应有的基本态度。二是要时刻留心自己,留心他人。“处处留心皆学问。”留心自己,就是指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要多从学生的“学”出发,从怎样才能更有利于学生“学”的高度,思考、设计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经过一段实践的努力,就一定会有所收获。留心他人,就是要牢记孔子的那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们周围的人,我们身边的同事,他们的实践,可能就包含了值得我们学习的因素,我们要做学习的“有心人”。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对于“有心”学习的人来说,远处的榜样固然可敬,身边的榜样也值得学习。 当我们在“首席”的位置上还没有“坐”好的时候,我们就必须学会“坐”好。“移动的讲台,流动的学生。”但“首席”始终都是老师“坐”的,我们可要学“会”哟。
0

评论Comments

日志分类
首页[214]
心情[56]
教学反思[53]
电脑[15]
课件教程[4]
读书诠记[7]
物理教学[9]
教师教育[13]
备忘[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