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4/25 | 跳出圈外看听课
类别(物理教学) | 评论(0) | 阅读(84) | 发表于 23:51
在我们印象中最好的一堂课是什么样的呢?最近网上流传的这个故事可以作为参考答案和反思材料。情节是这样的:北京某著名中学,英美教育专家来这里听一个特级教师上课。授课老师走进教室,同学们起立后坐下,教室一片安静。老师以从容的姿态,在黑板前面,同时也在学生和外国教育专家面前,开始了一堂完美的“授课之旅”。期间,老师语言精练,没有废话;教态从容,板书漂亮,极有条理;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踊跃,且相当准确。整堂课的教学过程给人一种非常“精彩流畅”、“无懈可击”的艺术享受。下课后,这位特级教师满意,学生高兴,陪同听课的中方教育部门领导也非常满意。但外国专家说:不理解。问为什么,他们答曰:“学生都答得很好,看起来学生都会了,为什么还要上这堂课?
这一问,把中国同行都问住了。仔细想想,何尝不是呢?教学本是以学生学为主,如果学生都会了,目的就已达到,我们还关心学生之外的老师授课干什么呢?这里,外国专家的疑问挑战了我们传统的习惯教育思维。
从这个事例可以体察出当今欧美教育和中国教育的区别。欧美教育认为,课堂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主角,教师指导、帮助学生探索,以学生学习能力的获得为根本宗旨。学生课堂上就是要说话,要动手,要又说又动,说做并用。
而中国教育的课堂情形呢?用外国同行的话来说,就是他们本想看中国学生在课堂上怎么学的,但他们只见老师不见学生。这样“中国式”的教学课,更像是一堂表演课——学生在看老师的表演,其他老师或专家的听课,也同样是以观看和评价授课老师的表演为主。
听课活动,多少年了,我们习惯于以教师讲授为中心,习惯于看重上课老师表达或表现的完美,而较少从知识接受、能力养成等长远角度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开发。我们过多的把学生当成了有知识文化修养的成人,把听课老师,甚至上课老师的“愉悦”,当成孩子自己的“愉悦”。这里面,有个深层的教育观念转换的问题。
从教育本质的角度看,课堂教学作为教育行为实施的主要场所,如果单纯以老师传授行为的完美程度来考察课堂效果,显然是方向错误并本末倒置的。几十年来,通过与一些教育先进国家相比,大家公认中国教育出来的孩子,普遍具有理论知识丰富而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欠缺的弊病。而实践和创新,在当前时代,是个人适应变化、发展能力、推动社会进步的基本条件。
可以看到,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内教育思想与理念的现代化伴随着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越来越深入人心。这从当前我国的“教改”、“课改”等系列改革热中可以体现。但这样的新形势下,具体的教学评价体系,如听课制度安排、实施反馈等是否也该进行一些反思和调整呢?


0

评论Comments

日志分类
首页[214]
心情[56]
教学反思[53]
电脑[15]
课件教程[4]
读书诠记[7]
物理教学[9]
教师教育[13]
备忘[57]